脑瘫患儿健康科普知识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由未发育成熟的脑,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脑损伤所致。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问题。
脑瘫的高危因素
最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多胎、低体重、体重低于1100g发生脑瘫概率增加、出生时窒息、母亲使用生殖辅助技术妊娠或胎儿暴露于有感染或炎症的子宫内、母亲分娩时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期有凝血障碍导致的颅内出血或缺血导致的梗塞。胎盘病理检查阳性:绒毛膜羊膜炎。
脑瘫的病因
1.产前因素:基因异常,出生缺陷、胎盘病理因素,产前子痫,母亲孕期感染等是脑瘫重要因素
2.产时因素:出生时窒息,HIE,惊厥,低血糖, 黄疸,感染;
3.产后因素:中风,感染,头部外伤,脑外科并发症
主要临床表现
1、痉挛性: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阻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有折刀样痉挛。
2.不随意运动型:主要损伤部位病变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加,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
3、强直性: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要表现如下。
(1)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2)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式。
(3)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后、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姿势。
5、肌张力低下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
本型常为脑瘫婴儿的早期症状,幼儿期以后可能转为其他型,多为不随意运动型。
6、混合型:脑瘫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称为混合型,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同时存在为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脑瘫儿早期发现对于整个家庭单位来说 ,是重要的,有助于促进家庭对病情的接受,并增加医疗团队的信心。
早期发现有助于更好地接受早期干预, 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神经可塑性最优化:优化运动、认知和沟通,采取促进学习和神经发育的干预措施
主要治疗
我院儿童康复科有运动、针灸、电疗、水疗、高压氧、SET,减重步态、磁刺激、语言训练等,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治疗方案,并有一对一的治疗师管理,每周主任查房指导治疗方案的修订。
预防及护理
预 防
(1)宝宝出生前:孕妇要积极进行产检,做好围产期保健;
(2)胎儿出生时:应预防早产、难产。
(3)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4)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近亲结婚;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它遗传病史。
护 理
(1)饮食方面:饮食要干净、卫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睡眠状况:脑瘫患儿治疗项目多,因此必须要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3)预防疾病:脑瘫患儿大多数抵抗力比较低下,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等疾病,应注意预防,如室内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防止交叉感染,饭前便后注意洗手。
(4)家庭康复: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光靠康复师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来,配合康复师在业余时间对患儿进行训练,以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病程,训练时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肌肉拉伤、骨折等严重后果。
希望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让更多脑瘫患儿的人生不再“艰辛”,能够越来越接近于正常人。让脑瘫患儿回归家庭和社会,有尊严地活着。但是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和细心呵护,更需要家长的坚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